中国自然资源报:上海海洋大学:发挥学科优势 为长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贡献“海洋智慧”

发布日期:2021-03-16

浏览次数:14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当天,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水野中心”)共建的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据水野中心主任顾士连介绍,联合实验室将聚焦长江口水域,以水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基础数据获取与分析评价、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掌握水生生物与环境监测方案设计等关键技术,争取在未来3年建设成为长江口水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完备、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全面深入、后备人才培养稳定输出的科教平台。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发挥学科优势,为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生态平衡、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着“海洋智慧”。

“协同作战”,建立联合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与水野中心多年来共同关注长江口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及其生境保护工作,在水生生物与生境调查监测、海洋牧场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抢救救护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合作,引进了国际前沿监测标准化体系,在长江口水生野生生物保护、修复、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期合作与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双方共同成立了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据介绍,联合实验室将开展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系统调查与长期监测,研究应用与示范各种生态友好型的现代化新型监测技术与装备,实现对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标志放流水生生物、重要水生经济生物与环境的长期连续的全天候自动监测,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建立数据档案。

同时,基于调查数据,联合实验室将开展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状况获知与评价、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和重要水生动物生活史及其资源评估、保护区成效与禁捕政策效果评价、长江口江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开展科学与保护战略研究,发布年度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保护科学研究报告。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表示,上海海洋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服务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作出更多贡献。

“出谋划策”,献智长江大保护

2018年3月,上海海洋大学与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共同成立了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3年来,中心以“服务顶层设计、献智政策供给”为己任,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撑。

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支持下,中心在渔业政策与法规、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展开科学、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提交长江禁捕相关决策咨询报告等近30份,建设和研究工作已初见成效。中心的智库作用已基本显现。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议长期致力于长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政策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的研究。在唐议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2019年7月~8月,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开展了“千里长江渔村行”行动,重点调研渔民对退捕政策的认知、退捕意愿等关键性问题,完成了近500户渔民的有效调查问卷。

2020年,唐议带领团队在长江禁捕监管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参与公安部执法监管督查,提出决策参考建议并获得采纳,形成政策文件。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唐文乔关注长江大保护已有20年。他向相关部门建议,指派或聘请专人监护该水域的江豚活动,定期监测该水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并进一步考察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饵料生物状况。

“脑洞大开”,大胆设想探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晨虹(右)在上海崇明岛取样。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晨虹的主攻方向是鱼类遗传学。他开发的鱼类单拷贝核基因标记、跨内含子标记和靶基因富集标记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开启了通过比较基因组系统寻找分子标记的潮流。

面对长江已经灭绝的物种,李晨虹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利用现有的鳞片等资源,获得它们的分子序列,从而让它们复活,重返长江?

目前,李晨虹团队正在为这个设想开展基础性工作。而他的同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员李名友也在为长江鱼类生物的多样性“绞尽脑汁”。他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从遗传学的角度入手,想方设法去解决长江刀鲚繁殖困难的问题。

“针对长江刀鲚在之前遭受到的资源损失,我想利用鱼类生殖技术,让一些繁殖容易、迅速的鱼类可以不断地生出刀鲚。”李名友说,“这就是鱼类界的‘借腹生子’。”

“借腹生子”的研究过程并不容易。首先,实验用的“刀鱼”很难寻找到。就算找到了,如何让它离开长江水能存活下来,也是一门“技术活”。为此,李名友多次前往各水产单位,奔波在水产市场,寻找实验鱼。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3月4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065995567912079941&item_id=1106599556791207994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中国自然资源报:上海海洋大学:发挥学科优势 为长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贡献“海洋智慧”

发布日期:2021-03-16

浏览次数:14

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当天,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水野中心”)共建的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据水野中心主任顾士连介绍,联合实验室将聚焦长江口水域,以水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基础数据获取与分析评价、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掌握水生生物与环境监测方案设计等关键技术,争取在未来3年建设成为长江口水生生物与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完备、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全面深入、后备人才培养稳定输出的科教平台。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师生发挥学科优势,为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生态平衡、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着“海洋智慧”。

“协同作战”,建立联合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与水野中心多年来共同关注长江口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及其生境保护工作,在水生生物与生境调查监测、海洋牧场建设、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抢救救护等方面进行了长期合作,引进了国际前沿监测标准化体系,在长江口水生野生生物保护、修复、科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期合作与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双方共同成立了长江口水生生物监测与保护联合实验室。据介绍,联合实验室将开展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系统调查与长期监测,研究应用与示范各种生态友好型的现代化新型监测技术与装备,实现对长江口珍稀水生生物、标志放流水生生物、重要水生经济生物与环境的长期连续的全天候自动监测,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建立数据档案。

同时,基于调查数据,联合实验室将开展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状况获知与评价、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和重要水生动物生活史及其资源评估、保护区成效与禁捕政策效果评价、长江口江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开展科学与保护战略研究,发布年度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与保护科学研究报告。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表示,上海海洋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服务长江大保护等国家战略作出更多贡献。

“出谋划策”,献智长江大保护

2018年3月,上海海洋大学与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办”)共同成立了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3年来,中心以“服务顶层设计、献智政策供给”为己任,为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供智力支撑。

在上海海洋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支持下,中心在渔业政策与法规、水生生物资源、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展开科学、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提交长江禁捕相关决策咨询报告等近30份,建设和研究工作已初见成效。中心的智库作用已基本显现。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议长期致力于长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政策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的研究。在唐议和几位老师的带领下,2019年7月~8月,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开展了“千里长江渔村行”行动,重点调研渔民对退捕政策的认知、退捕意愿等关键性问题,完成了近500户渔民的有效调查问卷。

2020年,唐议带领团队在长江禁捕监管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参与公安部执法监管督查,提出决策参考建议并获得采纳,形成政策文件。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唐文乔关注长江大保护已有20年。他向相关部门建议,指派或聘请专人监护该水域的江豚活动,定期监测该水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并进一步考察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饵料生物状况。

“脑洞大开”,大胆设想探索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晨虹(右)在上海崇明岛取样。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晨虹的主攻方向是鱼类遗传学。他开发的鱼类单拷贝核基因标记、跨内含子标记和靶基因富集标记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开启了通过比较基因组系统寻找分子标记的潮流。

面对长江已经灭绝的物种,李晨虹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利用现有的鳞片等资源,获得它们的分子序列,从而让它们复活,重返长江?

目前,李晨虹团队正在为这个设想开展基础性工作。而他的同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员李名友也在为长江鱼类生物的多样性“绞尽脑汁”。他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从遗传学的角度入手,想方设法去解决长江刀鲚繁殖困难的问题。

“针对长江刀鲚在之前遭受到的资源损失,我想利用鱼类生殖技术,让一些繁殖容易、迅速的鱼类可以不断地生出刀鲚。”李名友说,“这就是鱼类界的‘借腹生子’。”

“借腹生子”的研究过程并不容易。首先,实验用的“刀鱼”很难寻找到。就算找到了,如何让它离开长江水能存活下来,也是一门“技术活”。为此,李名友多次前往各水产单位,奔波在水产市场,寻找实验鱼。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3月4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065995567912079941&item_id=1106599556791207994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